发布人:北少林寺 发布时间:2021-07-06 09:26:00 浏览次数:次
【河南】高天星
腊八节是普世的节日,是影响广泛的节日,也是家喻户晓的节日。因缺失审慎态度,缺乏理论研究,对这个节日仅停留在事项的认知层面,甚至以讹传讹,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。保护好这个节日,过好这个节日,就应当深知腊八节历史的形成和它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含量,这才有益于对这个节日的保护和传承。
腊八节又称腊日祭、腊八祭和“佛成道日”,始源于古代欢庆丰收、感谢祖先的祭祀仪式,佛教传入我国后,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道,便形成了“佛成道节”,使该节日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,产生了深刻影响。
“佛无妄语”,梳理和整合节日的文化含量及其形成与演变可知,在人们的意识之中,“腊”其含义有“腊者,接也”,蕴含新旧交替的意念;另外,“腊者,去疫迎春”、“腊者同猎”其含义是多样的。腊八节被称为“佛成道节”、“成道会”,这就明确的定位了腊八节的根源和真正由来,而且始定于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节日之日,并举行隆重的礼佛仪式和活动,具有了浓厚的禅佛色彩。相传释迦牟尼成佛之前,静坐六年,苦心绝欲,饿晕在地,巧遇一牧羊女用杂粮和野果,清泉煮粥,让他食用,将他救活,释迦牟尼在深山修行,菩提树下苦思冥想人之生死,悟道成佛,为纪念他便把该日定为“佛成道节”。历经多年的演变,同时蕴含了敬神供佛,祭祀祖灵、喜庆丰收、驱疫避灾等诸多内涵,也就厚重了节日的文化容量,并增加了佛道的慈善、感恩、简朴、布施、欢喜、送福纳吉、烹饪腊八粥,广施佛粥和吃腊八粥的习俗,有情众生。
腊八粥有特殊的烹饪技艺和文化含量。宋代吴自牧《梦梁录》载:“八日,寺院谓之‘腊八’。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,名曰‘腊八粥’。”宋代周密撰《武林旧事》记:“用胡桃、松子、乳覃、柿、栗之类作粥,谓之腊八粥。”元代孙国敕的《燕都游览志》记:“十二月八日,赐百官粥,以米果杂成之。品多者为胜,此盖循宋时故事。”
清《光绪顺天府志》记:“每岁腊月八日,雍和宫熬粥,定制,派大臣监视,盖供上膳焉。”腊八粥又叫“七宝粥”、“五味粥”和“佛粥”。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,后经演变,加之地方特色,逐渐丰富多彩起来。
《燕京岁时记》里则记述“腊八粥者,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去皮枣泥等,和水煮熟,外用染红的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穰、松子及白糖、红糖、琐琐葡萄以作点染”,更具特色。现当今延续和传承了这些用料和做法。
腊八节“佛粥”习俗:腊月初八各地尤其是在寺庙更重视布施佛粥的善事。佛粥、腊八粥民间又叫 “七宝五味粥”。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,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境内)净饭王的儿子,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,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,遂舍弃王位,出家修道。经六年苦行,于腊月八日,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。在这六年苦行中,每日仅食一糜一米。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,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示缅怀纪念。民间也仿效在腊月初八煮佛粥,以消灾除病。
明清时各地烹饪腊八粥。腊八粥均力求备齐八样原料,但也不拘泥,少则四五样,多则十几样均可。有些地方的腊八粥,是糯米、红糖和十八种干果、豆子掺在一起熬煮的。
民间煮腊八粥一般用莲子、银杏、花生、红枣、松子加上姜桂等调料掺入大米煮成腊八粥,取其有滋补身体的功效,又采用豇豆、金针、木耳、豆腐、茨菇等煮成腊八粥,这在民间称为“细腊八”;有的地方和寺庙还在米中添加青菜、黄豆、蚕豆、豆腐、胡萝卜、荸荠煮成的,则是“粗腊八”。
我国腊八粥的习俗历史是久远的。早在宋代,每逢腊八,不论是朝廷、官府、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。到了清代,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,朝廷还向寺院发放米、果等供僧侣食用。俗信吃剩的腊八粥,保存多日,取其“年年有余”的意识。把粥布施给民众,则是积德和善举。
“禅道惟在妙悟”,佛粥烹饪之道亦在妙悟。“须臾变态皆自我,象物类形无不可。”佛粥的烹饪方法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,因地、因人、因习俗、因口味的差异也便形成了不同的烹饪之法之道,还延伸出了诸多腊八食俗。
我国各地吃佛粥与腊八粥还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食俗:河南人吃腊八饭,是小米、绿豆、豇豆、麦仁、花生、红枣、玉米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,熟后粥稠味香,寓意来年五谷丰登。山东人的“孔府食制”中规定“腊八粥”分两种:一种是用薏米仁、桂圆、莲子、百合、栗子、红枣、粳米等熬成的,盛入碗里还要加些“粥果”,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,是为点缀。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;另一种是用大米、白菜、豆腐等煮成的,是给孔府里当差的人们喝的。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,清代苏州人有诗记:“腊月八日粥,传自梵王国,七宝美调和,五味香掺入。”四川人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,甜咸麻辣,喝出了花样,喝出了水平表现出独特的地方风味和风尚。西北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、蔬菜,煮熟后,先用来敬门神、灶神、土神、财神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;除家人吃,还分送给邻里。有的人还讲究过“素腊八”,吃大米稠饭、扁豆饭或是稠饭,煮熟后配炸馓子、麻花同吃,民俗叫它“扁豆粥泡馓子”。
丰富了腊八粥和佛粥的文化内涵和容量。如腊八豆腐、翡翠碧玉腊八蒜、煮“五豆”、噪腊八、腊八崇冰等,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,简要禅释如下:
腊八豆腐:“腊八豆腐”是我国安徽等地的民间风味食品,春节腊八,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,当地很多人家喜爱晒制豆腐,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俗称“腊八豆腐”。
翡翠碧玉腊八蒜:泡腊八蒜是北方地区的常见习俗。腊八泡蒜,就是用醋泡蒜瓣。泡在醋中的蒜会变绿,变得碧绿,如同翡翠碧玉,俗称“翡翠碧玉腊八蒜”。
煮“五豆”:有些地方腊八煮粥,不称“腊八粥”,而叫做煮“五豆”,有的在腊八当天煮,有的在腊月初五就开始煮,还要用面捏些“雀儿头”,和米、豆(五种豆子)同煮。俗信,腊八时人们吃了“雀儿头”,麻雀来年不危害庄稼。人们煮的这种“五豆”也赠亲邻,每天吃饭时加热搭配食用,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,夙愿风调雨顺、连年有余。
噪腊八:北方一些农村到冬季,就进入了农闲,到了腊月,乡镇农民习惯敲锣打鼓,俗叫“噪腊八”;“腊八”过后,继续敲锣打鼓,叫“噪年”。人们的腊八饮食,看重的是臊子面,而不是腊八粥。因为过去农村生活贫困,吃麦面不容易,大人小孩均盼望腊八日,吃顿臊子面就满意满足了。煮腊八粥只煮“五豆”。产玉米的地区以玉米代替稻米,做成“腊八麦仁粥”。
腊八崇冰:在有些地方还盛行腊八崇冰的习俗。腊月初七夜,人们要为孩子们“冻冰冰”。在一碗清水里,放入用红萝卜、白萝卜刻成的各种花朵,用芫荽作绿叶,摆在室外。第二天清早,如果碗里的冰面冻起了疙瘩,便预兆着来年小麦丰收;然后将冰块从碗里倒出,五颜六色,晶莹透亮,美观好看。孩子们人手一块,边玩边吸吮。有的地方清晨农民一起床,便去河边、小溪打冰,将打回的冰块倒在自家地里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庄稼丰收,表达了人们期望丰收的美好愿望。
以上对腊八节和佛粥的梳理、整合与阐释是基于禅宗偈语。禅宗的宗旨是顿悟,佛粥的用料和烹饪方法,正如惠能在《坛经》中言明的:“真正善知识,一悟即知佛也”“悟此法,一念心开”。禅释佛粥烹饪之法,正如释迦牟尼的佛偈:“法本法无法,无法法亦法。今付无法时,法法何曾法。”一祖摩诃迦叶尊者偈语:“法法本来法,无法无非法。何於一法中,有法有不法。”二祖阿难尊者偈为:“本来付有法,付了言无法。各各须自悟,悟了无无法。”
诚如寒山的一首诗所言:“吾心似秋月,碧潭清皎洁。无物堪比伦,教我如何说。”我对腊八节佛粥烹饪之道梳理整合的认知与禅释是否得当,愿与有情众生切磋之,诚谢指导之。
(来源:《“少林杯”腊八节征文作品集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