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>> 佛学漫笔

入世的精神:般若

发布人:北少林寺 发布时间:2020-09-28 10:06:00 浏览次数:

佚名

般若:全称般若波罗密,译名智慧到彼岸。此智慧非一般人的聪明才智,非二乘圣人所得无漏智,而是诸佛究竟,菩萨分证实相理的般若智。此般若智慧,既能理解诸法现象界的种种差别相,又能深达诸法本体的实相理。《大智度论》言:“诸菩萨从初发心,求一切种智,于其中间,如诸法实相慧,是般若波罗密。”菩萨以般若智入世救世,知邪正,破二执,空性相,虽终日度生,不见有一众生可度,虽无众生可度,不妨终日度众生。如《金刚经》言:“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已,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。”如是宴坐水月道场,大作梦中佛事,是名般若波罗密。

般若波罗密,是指出世间的智慧。出世间的智慧,可分为一切智,道种智,以及一切种智。一切智,能证偏空理,属于二乘圣人所拥有的智慧,但偏于空;道种智,能观机设教,入俗利生,是菩萨的智慧,但偏于有;二者各有所偏,皆未能到达智慧的彼岸。唯独佛的智慧,能够双照空有,又不落空有,双遮双照,空有不二,空有同时,而契入中道诸法实相理,既概括二乘圣人的一切智,又包含菩萨的道种智,所以名一切种智。


微信图片_20210708100236.jpg


佛的一切种智,能够亲证诸法实相理,《法华经》名之为实智,又名根本智。诸佛从根本智,发起种种教化众生的功能与妙用,就是差别智,《法华经》名之为权智。差别的权智,是从证得根本智之后而生起,所以又名后得智。根本智用以证真,后得智用以化俗。佛以根本智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自觉,以后得智辨别众生的根机,施以种种法药而觉他,自觉觉他都究竟圆满,这就是三觉圆明,权实不二的佛道智慧,已经到达智慧的彼岸,因此名为般若波罗密。

般若是智行,布施等五度是福行。般若如人眼目,布施等五度如人双足。菩萨入世,必须以智行导福行,以福行助智行,福慧双修,目足双资。直至因圆果满,方可成佛。故说:般若是诸佛母,菩萨之师。菩萨乘悲智双运的慈航,深入世间拯救众生,共度生死苦海,共登佛道彼岸,自他兼利,因名入世。

当我们修学大乘六度法门时,实行布施,就可以取消悭贪的心理病态;实行持戒,就可以修改毁犯的行为;实行忍辱,就可以平息内心嗔恨之火;实行精进,就可以清除懈怠的积垢;实行禅定,就可以停止妄念,集中意志;实行般若,就可以彻底照破无明烦恼的愚痴闇蔽,成就佛知佛见。如是精进,以六度度脱内心的六蔽,使自己在不断进修中,节节上升,由凡转圣,由小向大,再由自利利他的菩萨阶位,进趣佛果菩提。

学佛人的意志与心态,行动与结果,不止是一连串觉悟,而且是积极的向上进取。小乘人,能从世间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诸受皆苦的现象中,透视宇宙与人生的本体,不断改善自己,提升自己。能彻底取消人生内在及外来种种苦恼,超出世间,亲证真理生命,获得纯乐无苦的归宿。在其律己修身,精进办道的过程中,既净化身心,又净化社会,成为人间福田。

大乘菩萨因见众生苦,发菩提心,进修佛道,自利兼他;本入世精神服务社会,以自己财力、智力帮助别人;严持佛戒,自行化他。实行忍辱,溶化仇恨,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。精勤进修佛道,一心救度众生,作为苦海慈航;修习禅定,开发智慧,权巧方便,行愿无穷,广度众生,成办佛事。

综上可知,佛教对人生的看法,不止正确,而且关系密切,尤是对人生的影响,既深且巨。不但可以令人认识自己,改善自己,升华自己,更可以令人终于觉悟成佛。学佛的人,无论是立志出世以自利,或发愿入世以利他,都是人性的醒觉,积极的进取,绝非迷信、悲观、落后、或逃避现实。希望大家都能够了解佛教,信仰佛教,知因识果,正知正见。同时将佛教的理论,付之实践,从个人律己修身,推广至净化社会,造福人群。从个人断惑证真,离苦得乐,进而入世救世、利己利人,以达到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的弘愿。切勿曲解佛法,或毁谤佛教。

人生真的需要佛教,需要学佛。学佛自由平等的思想,自立立人;学佛无我大悲的精神,自救救人。使自己作为黑夜明灯,苦海慈航;不但照亮自己,也照亮别人,既能够自度,还能够度人。真真正正发心学佛,而又想成佛的佛弟子们,诚应该共同努力,群起学习佛的思想,弘扬佛之正法,发挥佛无我大悲的精神,以自利兼他,广度众生,续佛慧命!

(来源:《灵隐寺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