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人:北少林寺 发布时间:2013-12-25 17:37:14 浏览次数:次
少林寺是佛教主体,其神圣使命在于弘扬佛陀发现的伟大真理,教化社会,普渡众生。少林寺地处中华大地九州之中,嵩洛文明之腹地,为中原文化之源头,文化底蕴深厚,人文自然资源丰富,既是大乘胜地,禅宗祖庭,是少林武术的创始地。寺以武显,武以寺名。少林的禅和武是吸引万千游人的根本所在。
一、禅宗
禅是佛教“禅那”的简称,梵语的音译。也有译为“弃恶”或“功德丛林”的。其意译为“思维修”或“静虑”,是印度各种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为方式。包括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。思维修意指一心思维研修,得以定心,故谓之思维修。静虑是禅那之体,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,故谓之静虑。静即定,虑即慧,定慧均等之妙体曰“禅那”。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。虚灵宁静,把外缘(外在事物)都摒弃掉,不受其影响;把神收回来,使精神返观自身(非肉身),即是禅。
印度有禅但没有禅宗。中国禅宗的最初创立者是印度高僧达摩。禅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佛学文化,是印度传来的禅学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来,是儒化了的中国佛教。
禅宗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。菩提达摩创立后,下传慧可、僧璨、道信、弘忍,至六祖而分成北宗神秀、南宗慧能,时称“南能北秀”。北宗主张“佛尘看净”的渐修,数传后即衰微;南宗传承很广,成为禅宗正统,以《楞伽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大乘起信论》为主要教义根据,代表作为《六祖坛经》。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展完善者,主张教外别传、不立文字,提倡心性本净、佛性本有、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。慧能的“顿悟成佛”进一步摆脱了印度佛教繁琐的神学理论和宗教礼仪。打破了传统佛教日常生活固有的本色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也破坏了佛的至高无上,正所谓“若悟无生顿法,西方只在眼前”。禅宗修行以定慧一体为特,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,以明心见性为宗旨。可以说,禅宗的出现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一次重大改革。进一步使佛教更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,更易于中国人接受。慧能以后,禅宗广为流传,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。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,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对后来风靡全球的少林武术的发展也颇有影响。
二、少林武术
天下武功出少林!少林武术,是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是一代代武林人士心血和汗水的结晶。在世界上,少林武术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,少林武术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光辉璀璨的一页,不少来少林的游客,不仅领略了神奥秀美的嵩山风光,更亲临了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。
关于少林武术的起源,据北宋《景德传灯录》等书所载,南北朝时,菩提达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,入住少林寺,为求真谛面壁石洞,历时九年而功成,遂传《易筋》、《洗髓》二经,创立少林武术。这个说法,为多种典籍所载,唐代李靖又写了《易筋经序》,但考之史实,却与历史不相符合,现代学者证明这不过是传说,被称为禅宗初祖的达摩也并没有这样的武功。
历史上,在达摩以前,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就已形成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(495)修建嵩山少林寺,最初是为西域高僧跋陀所建,后来,达摩才来到寺中。达摩虽然创立了禅宗,却并非少林武术的创始人。事实上,少林武术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,少林武术是凝聚了中华多家武术之精华而创立。
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,始于隋唐。80 年代电影《少林寺》中所描述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,正体现了隋唐时期少林武术的繁荣发展。也是这部影片使得少林寺一炮走红,响誉中华大地,名传世界,更使少林功夫一展雄风,让世人神往和赞叹。许多人慕名而来,一展少林寺的雄伟庄严,感受禅宗祖庭的禅学神韵,同时亲眼目睹神奥的少林武术。
少林武术内容丰富,套路繁多。历经千百年的发展,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:小洪拳、大洪拳、朝阳拳、观潮拳、炮拳、通臂拳、梅花拳、长锤拳、太祖长拳、黑虎拳、形意拳、罗汉拳、六合拳以及“少林七十二绝技”等。这些拳虽风格各异,但异中有同。手法上: 要曲而不曲,直而不直,滚出滚入,运用自如;眼法上: 要起望眼,落望天,以目注目;身法上: 要起横落顺,掌握重点,不失平衡,身以滚而动;步法上: 要进步低,退步高,轻灵而稳固,抬腿踢脚,轻如清鸿,重如泰山,要求内静外猛,所谓“守之如处女,犯之如猛虎”,并善用借人之力,顺人之力势,制其人之身,不于来势顶撞,四两拨千金,以智胜蛮,声东击西,指上打下,佯攻而实退,视退而实进, 虚虚实实,刚柔相济,乘势飞击。真正验证了“眼法到处周身遂,起落进退一气摧,手眼身法协调用,一气呵成显神威。”
以上只是少林武术在外功的运用,俗话说的好,有气无力不成武,有力无气不成功。内练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。少林武术不仅要练好手眼身法步,而且还得修好精神气力功。 武健身克敌也,心颤意动,意动气催,气催血行,血载力至,力至功成,此为练武要意也。故练武者要:心与意合,意与气合,气与力合,内练精神气力功,此气运以备用也;手与足合,肘与膝合,肩与胯合,外练眼耳身法步,此气用以制敌也。
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武术练的好坏,不仅与刻苦与否有关,更要有天赋和悟性。悟到了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,才能有突飞猛进的突破。这里的悟,就和少林禅宗的顿悟有着异曲同工作用。上面已经说过,禅宗的最大特色就是“不立文字”全凭修行者的悟性,这个悟性就是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感悟,从一句话,一个动作,一趟拳脚等来启发悟性,即可为顿悟成功,顿悟成佛。
正如永信大师所说:“武术禅就是提供一个人人可以亲身去做,最终‘见性成佛’的参禅路径。什么是武术禅?无法直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,但是只要你一步一步练下去,就知道什么是武术禅了。”他简单扼要点出了题,接着又说:“少林武术不仅仅是一系列的动作、套路,这些只是少林武术的外表。少林武术的核心是功夫。比如刚开始练习罗汉拳,与你练了廿年以后的罗汉拳相比,尽管套路外形仍然差不多,但功夫却天壤之别,同样是一拳一脚,功夫完全两样。动作、套路,只是获得功夫的阶梯;如果没有动作、套路,功夫又无从学起、无从表现。少林功夫的极致是练到不动心。内心不乱,‘内心不乱为定’。表现在外,就是‘外不着相为禅’。外不着相,才能变幻莫测,博大精深。如果练不到不动心,在生死关头,心乱,则手乱脚乱,学了功夫等于没学。武术禅,就是通向不动心的一条大道!”
故,禅宗是一种修为,武术也是种境界。禅武相通,禅武一体,以武悟禅,禅拳合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