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>> 佛学漫笔

崇尚惜福节俭之德(本性禅师)

发布人:北少林寺 发布时间:2022-08-08 10:20:12 浏览次数:

◎本性禅师

      2022年6月8日,各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《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》,我认真学习后,深感这份倡议非常及时、重要。一贯俭朴者学习之,可笃志加勉,有贪奢之习者学习之,知俭之益、奢之害,亦当回心改过,守正向善。这份倡议,对于佛教界塑造正面形象、巩固道心、道风,提升良好教风、学风,深入推进新时代宗教中国化,都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。

 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草茫茫》一诗中说:“奢者狼藉俭者安,一凶一吉在眼前。”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《格言别录》中说:“轻而多取,吾宁寡而俭用。”崇俭戒奢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。

  以下,我结合佛教经典及中华传统文化中,有关“崇俭戒奢”的论述,以及高僧大德、古圣先贤“崇俭戒奢”的典范,反思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,分享本人学习、思考、落实“崇俭戒奢”的一些感悟与措施。


image.png


       一、“崇俭戒奢”是佛教的教义要求和修学传承

  少欲知足,惜福节俭,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,一直贯穿着佛教的教义和历史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后,认为不向外求、少欲知足,不沉溺于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,才能不迷失本心,才能解脱生死。佛陀劝勉弟子身穿粪扫衣,乞食千家饭,培福积德,破除执着。后来,“不坐高广大床”等节俭要求,被写入了戒律。

  《佛祖历代通载》中记载,释迦牟尼佛“其为人也,清俭而寡欲,慈惠而爱物”。佛弟子当中,大迦叶尊者少欲知足,“苦行第一”。

  佛教经典中有大量关于“崇俭戒奢”的论述,比如:

  《长阿含经》云:“郁陀夷,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。今我有大神力,有大威德,而少欲知足,不乐在欲。”

  《中阿含经》中说:“见灾患知足,节俭用财物。”

  《佛说遗教经》云︰“若欲脱诸苦恼,当观知足,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。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,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。”

  《大宝积经》:“嗜欲饕餮,善能节俭。”

  《佛所行赞经》中说:“资生具虽陋,知足故常安。不知足之人,虽得生天乐,以不知足故,苦火常烧心。”

  《般泥洹经》中说:“佛告诸华氏,智者居家,恭俭节用。”

  《华严经疏》中说:“持财以俭,持众以信,持安以不憍,持力以不奢。”

  《禅林宝训》中说:“节俭、放下,乃修身之基,入道之要。历观古人,鲜有不节俭、放下者。”

  宋代的佛鉴慧勤禅师教导弟子说:“先师节俭, 一钵囊鞋袋,百缀千补,犹不忍弃置。”

  元代中峰明本禅师也告诫弟子:“唯以放下、节俭,克究初心。”

  近代太虚大师,以“俭勤诚公”四字为雪窦寺寺训,他说:“出家人必须能节俭,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……沩山大师警策文云:少求俭用,免逼迫于心田;知足除贪,播馨香于异地。”

  印光大师一生惜福。他每食毕,都以舌舐碗,至极净为止,再复以开水注入碗中,涤荡余汁,然后咽下。他见有人食后碗有剩饭粒者,必呵斥:“汝有多么大的福气,竟如此糟蹋!”

  虚云老和尚一年到头只有两套衣服:身上穿一套,搁板上放一套,衣服虽是补丁又补丁,但都干净整齐;除此之外也就只有一双鞋、两双袜子,再无多余的东西。宗教干部劝他生活要改善一下,老和尚回答:“我已经很好了。”

  弘一法师一生以律束身,以戒守心,不收利养,不集蓄徒众。他常年一双破布鞋,一条旧毛巾,一领衲衣,补钉二百多处。国学大师马一浮赞叹他:“苦行头陀重,遗风艺苑思。自知心是佛,常以戒为师。”

  弘一法师的弟子、莆田广化寺中兴长者圆拙长老,一生简朴,践行弘一法师倡导的“惜福、习劳、持戒、自尊”。我在福州法海寺初次见到他时,他穿着坏色粗衣,弯腰柱杖,只有一位弟子相随,低调,朴质。

  我在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学习时的恩师茗山长老,一生布衣粗食,一切供养收入,悉数用于建寺育人,赈灾济困。他为了兴隆佛法,多方奔走,往往吃饭的时间过了就在外忍饿,衣服破烂了也无心再做,只顾天下肥,不顾自身瘦。

  我的师公圆瑛大师,1930年5月进院担任宁波天童寺住持时,曾当众宣誓“十二不”,即:“不贪名、不图利、不营私、不舞弊、不苟安、不放逸、不畏强、不欺弱、不居功、不卸责、不徇情、不背理。”在福建古田深山里的圆瑛大师故居,极为简朴,里面陈列的大师生前所穿、补了又补的百衲衣,令人肃然起敬。近年来,我每年都要专程去古田参礼大师的故居,缅怀大师的丰功伟绩,以大师“惜物惜福”的精神自励。

  二、“崇俭戒奢”是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要求

  在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中,节俭,是古圣先贤所推崇的美德,而对奢侈,则多加告诫,深怀警惕。中国共产党更是以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、勤俭节约、艰苦朴素为本色。“崇俭戒奢”,可以说是中国传统、中国智慧、中国美德、中国气质。

  中国化的佛教,可以说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。因此,“崇俭戒奢”,也是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要求,是不断提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的要求。

  道家先哲老子说:“吾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”。“圣人去甚、去奢、去泰。”而儒家的孔子,是以“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”立身。

  春秋时的名著《左传》中警示: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”

  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子说:“俭节则昌,淫佚则亡。”

  西汉时的名著《礼记》中说:“傲不可长,欲不可纵,乐不可极。”

  三国时的贤臣诸葛亮在《诫子书》中说: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”

  唐朝诗人李商隐在《咏史》一诗中总结历史说: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。”

 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家训中告诫其子:“侈则多欲,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,枉道速祸;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,败家丧身。”

  南宋诗人陆游在《放翁家训》中说:“天下之事,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。”

  明代理学家薛瑄《读书录》里说:“节俭朴素,人之美德;奢侈华丽,人之大恶。”

 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《治家格言》中说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

  清代金缨的《格言联璧》中说:“俭则约,约则百善俱兴;侈则肆,肆则百恶俱纵。”

 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家人:“无论大家小家、士农工商,勤苦俭约,未有不兴,骄奢倦怠,未有不败。” 

  清人高拱京归纳了“俭之四益”,即俭可以养德、养寿、养神、养气。

  春秋时,戎王派遣由余出使秦国,秦穆公问其治国之道:“古代的国君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得国和失国?”由余回答:“常以俭得之,以奢失之”。

  西汉时期,汉文帝想要造一座露台,工匠预算的花费相当于十户中等百姓的家产,文帝随即取消了这个计划。后来,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盛世“文景之治”。

  《辽史》中记载,张俭当宰相20多年,每月俸禄有剩余就周济亲朋故旧。他三十年上朝所穿,是同一件旧袍。皇帝怜惜他,打开了皇室仓库,令张俭进去随意挑选财物,张俭只领取了三端(即十八丈)布帛。

  1936年,《红星照耀中国》的作者、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,他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勤俭节约、艰苦朴素,赞叹这是“东方魔力”,认为这是“兴国之光”。

  据央视新闻频道报道,2001年10月15日,是习近平父亲88岁“米寿”生日,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由于公务难以脱身,于是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。其中说道:

  “爸爸平生一贯崇尚节俭,有时几近苛刻。家教的严格,是众所周知的。我们从小就是在您的这种教育下,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。”

  近年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勤俭节约,如:“浪费之风务必狠刹!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,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,大力宣传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,努力使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。”

  “节俭朴素,力戒奢靡,是我们党的传家宝。现在,我们生活条件好了,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,必须坚持以俭修身、以俭兴业,坚持厉行节约、勤俭办一切事情。”

  三、“崇俭戒奢”是从严治教、激浊扬清的现实需要

  现今社会,因受拜金主义、享乐主义、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,宗教界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。为此,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,要“全面从严治教。”

 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曾强调,要加强教风建设,抵制佛教商业化不良影响,巩固佛教事业健康发展。演觉法师指出,一段时间以来,中国佛教商业化问题突出,法事活动讲排场比阔气、寺庙建设搞攀比求奢华等不良风气,不仅扰乱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,更损害佛教形象教风、败坏社会风气。教风建设是保持佛教精神本色、维护佛教清净庄严形象的根本。

 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也曾指出,佛教寺院有净化人心、涵育道德、陶冶情操、疏导心理的独特功能,切莫把寺院作为商业利益的经济资源。

 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亦曾呼吁,如果将清净的佛门圣地弄得满是铜臭味,将极大地损害了佛教慈悲济世、普渡众生的形象。

  近年来,国务院及有关部门、中国佛教协会为端正教风,激浊扬清,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。如《宗教事务条例》《宗教团体管理办法》《宗教院校管理办法》《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》《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》《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》《佛教教职人员行为守则》《中国佛教协会关于加强教风建设的倡议书》《关于自觉抵制佛教领域商业化不良影响的通知》《关于规范升座、开光等佛事活动的通知》等。

  2019年出台的《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》,要求寺院举办开光、升座等佛事活动应体现佛教精神,如法如仪、精严切实、程序严谨、清净庄严,不追求排场、盲目攀比,不奢靡豪华、扰民伤财,避免社会讥嫌。寺院不得主导、参与、支持、鼓励违规修建大型露天佛教造像。

  因此,《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》既是党和政府及佛教界的共识,对于佛教界落实上述管理规定,亦有着十分及时的现实意义。

  四、贯彻落实“崇俭戒奢”的三项措施

  由于身兼佛教团体、院校、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,下面,拟从三个角度谈贯彻落实《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》精神。

  去年,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,会议强调:“要支持引导宗教界加强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约束,全面从严治教,带头守法遵规,提升宗教修为”。近期,中国佛协召开崇俭戒奢专题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议,对崇俭戒奢进行部署落实措施。为此,我们要:

  1、强化自我学习,深化自我反思,贯彻落实自我教育。

  我认为,对此,主要学习的内容,应为: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;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;国家出台的有关宗教的法规与政策,如《宗教事务条例》;中国佛协制定的各类管理办法与规约、守则、倡议。应学习的内容,还有如:佛教的戒律,这包括佛教戒律中国化的样榜——百丈清规等。通过学习,进行反思,达到自我教育。

  2、强化自我检查,深化自我纠正,贯彻落实自我管理。

  依据国家宗教局、中国佛协出台的相关法规精神,本着《宗教事务条例》《宗教团体管理办法》《宗教院校管理办法》,犹其是《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》等的规定,宗教团体、宗教院校、宗教活动场所,要进行自我检查、自我纠正,对缺陷进行弥补,对不足进行改进,对偏差进行纠正,总结经验,吸取教训。佛教的团体、院校、活动场所,犹其是活动场所,要据此契机,进一步加强组织与制度建设,进一步推进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,通过检查,进行纠正,达到自我管理。

  3、强化自觉守法,深化自觉遵规,加强自我约束。

要深入学习我国宪法法律、中国传统文化、佛教教理教义、新时代的国情社情。要本着《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》《佛教教职人员行为守则》等的规定内容,对照自己的学修、生活、工作。要以佛教的戒条戒规,对照自己的言行。犹其是宗教的团体、院校、活动场所负责人,要以“政治上可信、作风上民主、工作上高效”“政治上靠得住、宗教上有造诣、品德上能服众、关键时起作用”的标准要求自己,塑造自己。要刀刃向内,以身作则,自觉崇俭,自觉戒奢,崇尚惜福节俭之德,力戒贪大求奢之风,纯净人格,纯净僧格,做全面从严治教之表率,做带头守法遵规之榜样,做提高宗教修为之模范。

(来源:新浪佛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