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>> 佛学漫笔

佛教造像的三大概念(见迅法师)

发布人:北少林寺 发布时间:2022-02-25 09:30:38 浏览次数:

见迅法师

关于造像的起源,据《增壹阿含经·卷二十八》记载,佛陀到天上为母亲说法,印度优填王因思念佛陀,即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,是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作如来形像供养,亦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。

由此造像开始,“牛头栴檀”和“紫磨金”,即最早的“木刻”和“金佛”造像。

关于造像的功德,据《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·卷下》记载:“若有净信之心,造佛形像,一切业障莫不除灭,所获功德无量无边,乃至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永拔众生一切苦恼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20224095447.jpg

造像功德能得解脱,是自利;造像能广泛利益众生,瞻礼佛像,种植善根,是利他之行。造佛形象,能消除恶业,增长福德,是造像的世间功德;证得涅槃,解脱生死,成就菩提,是造像的出世间功德。

佛教造像可以从“体”、“相”、“用”三个角度来谈──“体”是佛法的信仰力量,“相”是造像的艺术美感,“用”是宗教的教化作用。

以像设教的信仰力量──“体”

教法住世有三期变迁,即正法时期、像法时期、末法时期。法运期限,各经所载不同,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、像法一千年、末法一万年之说。

按三法时说,佛教入中土属像法时期,又供奉礼拜佛像,故以“像教”为佛教之表征。佛教流传离不开佛像,佛教造像类型繁多,弘扬佛法的方式,除了经典文字外,主要是藉由佛教造像。

玄奘大师从印度取回佛经和佛像上呈朝廷,于《寺沙门玄奘上表记·进经论等表》记载:“引玄津于神县,像教东被,斯为盛矣。”即取经像回中国,以“像教”之名指称“佛教”。《出三藏记集·卷一》序云:“汉室像教而妙典方流,法待缘显信有征矣。”故“像教”是中国古代对佛教的别称,指像法之教化,包括佛像与经教,亦泛指佛法。

所谓“以像设教”,即以造像施行教化,运用造像化导众生,把造像作为一种生动的图像文献。佛教造像是佛经内容的具象化,透过庄严法相抚慰人心,带给社会祥和气象,具有安定社会的力量。藉重造像的艺术形象,供奉瞻礼、敬拜忏悔,得到心灵的静谧和生命的希望,就是以像设教的信仰力量。

觉者之相的艺术美感──“相”

“佛”是觉悟真理的圣者,为众生开演由凡入圣的修行方向,其教化是千古不易的永恒信念。“佛者,觉也。”我们这念能知、能觉的心,即是觉性。

佛教造像以“人”的形象,跨越年龄与性别的藩篱,依据经典仪轨的度量和恭敬虚怀的态度,塑造理想庄严的“觉者”之相。

因此,佛教造像是佛法艺术化的一种精神表现,截然不同于一般的世间艺术创作,更与艺术家崇尚个人风格的艺术表现大异其趣。佛陀造像穿越时间与空间,留铸在佛教艺术的精神内涵中,垂迹影像,遗晖人间。

《佛说观佛三昧海经·卷一·序观地品第二》记载:“诸佛如来出现于世,有二种法以自庄严。何等为二?一者先说十二部经,令诸众生读诵通利,如是种种名为法施;二者以妙色身,示阎浮提及十方界,令诸众生见佛色身具足庄严,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,无缺减相,心生欢喜。观如是相因何而得,皆由前世百千苦行,修诸波罗蜜及助道法而生此相。”

《大乘百福庄严相经》对于佛的三十二相有详细记载,是由于佛陀在因地上精进不懈,长劫修持净戒而得,是行一切菩萨善行才有的圆满果报。所谓“相由心生”,坚持诸佛净戒,广修一切善法,饶益有情,就是成就庄严法相之因。

佛教造像是宗教与艺术的交织,取之以像、表之以法,代表了佛教的法性与义理,透过形神兼备的“觉者之相”,感之以美、动之以情,藉由艺术美感的直观体会,启发欢喜心与恭敬心,可使信仰深化。所以佛教造像的审美与信仰,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

以相表法的宗教情操──“用”

在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无像时代,为表达恭敬,佛相不可显现,《增壹阿含经·卷二十一》有关于“云何佛国境界不可思议?……如来身者,不可造作”等相关记载。

当时,佛陀形象并非直接用人像造型来表现,而以伞盖、佛足印、菩提树、金刚座、法轮、经行石、佛塔等象征物暗示佛陀的存在,已经奠定了佛教艺术以相表法的基础。

所谓“以相表法”,是用有形、可视、可触及的艺术形式,把教义形象化的方法。以有形的造像表达无形的宗教情操、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,“无情说法有情听”,作为表达佛法的基本形式和重要表现之一。

《新华严经论·卷三十四》云:“是故如来取像世间法则用表其法”,雕造佛像亦如佛教修持,内凿本具佛性,外行悲智愿力,造像艺术与宗教情操,水乳相融,难以分割。

佛法艺术化

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·卷八·观心品第十》中,文殊师利菩萨问佛心地法门,为未成就之众生,开示涅槃之道,佛言:“善男子!三界之中以心为主,能观心者究竟解脱,不能观者究竟沉沦。

众生之心犹如大地,五谷五果从大地生,如是心法,生世出世善恶五趣,有学无学、独觉菩萨及于如来。以是因缘,三界唯心,心名为地。”心为万法之本,能生一切诸法,故曰“心地”。

《华严经·卷十·华藏世界品》记载:“譬如众缋像,画师之所作,如是一切刹,心画师所成”,《华严经·卷十九》亦云:“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”。从理上来说,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华藏世界。“华”就是莲华,“藏”有含摄、出生、俱德之义。

“华藏”代表重重无尽的庄严佛土,代表人人本俱真如本性,以莲华出淤泥而不染,藉以譬喻“法界真如”虽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污,一切森罗万象及诸佛庄严刹土,皆含藏于真如本性之中。

佛教造像是佛法艺术化的表现,亦即吾人真如本性所显现的功德妙用。例如中台山博物馆馆藏北齐“石造三尊佛坐像”,以汉白玉采透雕与高浮雕技法呈现。背屏是一百零八片叶子组成之二菩提树,树干上刻有火焰形宝珠,菩提叶每叶洞穿,象征一百零八法门对治一百零八个烦恼后,自性菩提即现。叶间六层透雕,象征六度万行。

正面主尊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山上的莲花台,右手施无畏印、左手与愿印;两侧二翔龙口吐嘉莲承托二菩萨,双龙代表龙天护法。下方雕刻围绕着须弥山的香水海,香水海有大莲花,佛菩萨的莲花座即从此海中生起。

如《华严经·卷八·华藏世界品》记载:“此华藏庄严世界海,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,一一劫中,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;一一佛所,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。”

正面一佛二菩萨,代表大乘佛菩提道;背面树下二弟子,代表二乘解脱道。此件造像结构严谨、丰富,通体披金带彩,雕工卓绝、精湛,不仅呈现北齐透雕艺术之美,更展现一体两面的佛教思想,蕴含深广义理,极为珍贵,堪称本馆镇馆之宝。

造像艺术现象其实就是社会现象,艺术是人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,每个时代的人都在表达该时代的思想、语言,那就是艺术的本质所在。不同时代有其审美标准,艺术反映当代文化,不同佛像的造型反映不同朝代的政治、文化与生活,是以不同时期造像即传达出佛教思想在各个时期之演变。

 (来源:佛像古建艺术微信平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