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>> 佛教常识 >>  佛教历史

佛教历史

发布人:北少林寺 发布时间:2021-09-26 11:33:23 浏览次数:

释迦牟尼佛,即如来佛祖,约前624-前544,一说前564-前484,原名悉达多·乔达摩,(巴利文:Siddhattha Gotama;梵文: Siddhārtha Gautama),意为“一切义成就者”,佛教创始人。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,尊称为佛陀,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。民间信徒称呼他为佛祖。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境内)的太子,是释迦族人,属刹帝利种姓。父为净饭王,母为摩耶夫人。
菩萨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译“菩提萨埵(拼音:duǒ)”的简称, 梵文是 Bodhisattva, “菩提”汉译是“觉悟”,“萨埵”汉译是“众生” 或 “有情”(一切有感情的众生),全译是“觉有情”,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,就是说,菩萨既是已经“觉悟的众生”,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。除了一般菩萨外,还有像观音、地藏、文殊、普贤一类的”大菩萨“ ,梵文是 Mahāsattva,中文译音是摩诃萨,又意译为“大士、圣士、开士”等名称。
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、护持正法的阿罗汉,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。他们都是历史人物,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。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,至唐末,开始出现十八罗汉,到宋代时,则盛行十八罗汉了。十八罗汉的出现;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。

东汉末年传入中国,南北朝时期发展状大,到了唐达到鼎盛。

佛教到现在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。
佛教距今两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境内)王子乔达摩·悉达多所创(参考佛诞)。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,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“佛教圣地”形象。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,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。
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。佛,意思是“觉者”。佛又称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世尊。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。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,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,最终超越生死和苦、断尽一切烦恼,得到究竟解脱。
佛姓新称乔达摩(S. Gautama, P. Gotama),旧称瞿昙;因为他属于释迦(Sākya)族,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。

这本小书读过很久了,最近整理时觉得很适合当下,所以这里推荐一下。 因为现在身边多了很多“信佛”的人,有同龄的年轻人,也有中年人,变成了一个社会现象。了解一下佛教在中国的历史,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了。一般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志趣,去读一些大部头的思想史著作,估计会觉得索然无味,而这本100页出头(去掉过度装帧的部分,也就几十页的篇幅)的小书,很快就能读完,对最关键的问题有了框架性的了解,找到感兴趣的部分再去阅读其他专著更适合大多数人。 回到这本书,作者芮沃寿是汉学哈佛学派(不是那个经济学的流派……)的主力之一(另一位是大家熟知的费正清),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,这本《中国历史中的佛教》成书于1959年,这本书是作者在大学的六次演讲整理而成,面向公众带有导论的性质,而且没有太多专业的文献、注释,可读性很强。有人批评这本书遗漏了一些重要的细节,其实是误会这本书的定位了。 这本书的主题是佛教在中国历史(主要是思想文化层面)所扮演的角色,叙述佛教被接受的背景、佛教本土化的过程,作者对这个过程做了分期:准备时期(汉末)、驯化时期(南北朝)、独立成长期(隋唐)、挪用(宋以后)、近代的遗产,最后总结了中国思想的一些特质。这个诠释框架是合理的,之后很多学者的研究也都没有超出这个思路。就我目之所及,虽然已经过去了50多年,也没有其它著作能比这本书更胜任中国佛教史导论。当然,这里说的“中国”主要是指汉族文化圈,也就不包括藏传佛教的部分了。 相较大部分中国学者,汉学家作为“局外人”更能客观看待佛教这一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。就像作者指出的,“仅仅在分裂时期,在丧失整体性及相关理想时,中国人才会回应外来观念”。近代以来中国的式微,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急于文化重建,如何回应外来文化变成了一个重大课题,中国学者在主观上更多地会将佛教资源化、经验化,以达到阐述自己观点的目的。此外,不少佛教史的著作忽视了社会、经济背景的影响,就离真实的佛教面貌相去甚远了。 这本书的最大缺点是北大出版社的定价过高。 最后,说一下对当下中国佛教兴盛之风的看法。不难发现,佛教在当今中国社会是一些人装点门面的行头,说白了就是装逼利器。而佛教、寺庙在中国民间更多的是一门生意。现在如此,古代也如此,去看看明清小说就明白了,只是古代的寺庙分布广泛,还承担了一些收容流动人口、维系社会稳定之类的社会、经济功用。